信息技术变革引领银行再造

发表时间:2012-11-14 浏览量:7098次

       世纪之交,曾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会在金融脱媒和网络技术的双重挤压下走向灭亡。可是十多年时间过去了,在全球范围内商业银行模式不仅没有没落,反而是压过了一度风光无限的独立投行,进一步确立了在金融业中的主导地位。究其原因,除了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行业变革和秩序重组之外,更重要的还应该归功于信息技术在银行经营管理中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归功于信息技术使传统银行服务模式的重构成为一种可能。从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看,信息技术已全面融入到现代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成为决定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以及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型银行在积极推进综合改革的同时,紧跟全球银行业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在高起点上完成了现代银行科技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跨越式发展,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迈出了建设国际领先银行的坚实步伐。

       十年磨一剑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以工商银行为例,1984年成立之初时该行99%的业务操作还是靠算盘当家,全行仅有小型计算机7台,微机几十台。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工行几代人不懈接力,从营业网点电子化操作入手,从单兵作战的微机发展到了以中小型机为主的局域网——又通过大机延伸,形成了以各省各分行为单位的分中心——2002年完成了省级中心向南、北两个数据中心的集中——2004年成功实施两大数据中心的整合,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数据大集中的银行。所谓大集中,就是将银行各级各类机构的各种数据都集中在一套系统中集中处理,这使得工商银行的上万个机构从彼此隔绝的信息孤岛整合成了一个统一高效的电子化网络,为全面应用信息化手段改造银行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工商银行的“IT大脑”——大型数据中心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业务处理能力在全球同业中首屈一指,管理和维护着约6亿个账户的数据,日均业务处理量1.7亿笔,峰值业务量超过2.1亿笔,现每秒钟同时处理5000多笔业务。同时,该行的业务营运能力也是同业中的翘楚。遍布全球的1.6万多家营业机构、5.9万台自动柜员机、3.9万台自助终端、80多万台POS,以及强大的电子银行系统,可为全球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现在工行每年的人民币结算量达1350亿元,每年电子银行的交易额接近300万亿元,每年自动柜员机的交易金额为4.8万亿元。在业务量迅速攀升的情况下,工商银行信息系统的整体可用率始终保持在99.98%以上的水平,无论是处理能力还是系统稳定性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如果将银行大型数据中心比作信息高速公路,那么应用系统则好比是一套高性能的管理调度体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第一代业务应用系统诞生以来,工商银行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的原则,先后推出了四代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其中,第一代系统是工商银行电子化从无到有、业务处理从手工到自动化的标志性产品,为工行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业务和技术基础;第二代系统是工行向商业银行转变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物,是工行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全行统一的大型核心银行应用系统,依托该系统实现了全行数据大集中;第三代系统形成了集业务操作、经营管理、分析决策于一体的全功能银行系统,包含7大功能版块、19个子系统、202个应用系统、近5万张数据库表和超过15万个程序,在客户服务、电子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系统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工行顺利实现股改、建设现代金融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工商银行又于2008年启动第四代IT系统建设并于2011年底基本完成,全面实现了“客户视图统一、核算相对独立、产品灵活配置、境外应用一体、管理信息集中、全面风险管理”的系统建设目标,进一步巩固了在国内同业中的信息科技绝对领先优势,并成功跨入全球最优秀IT银行的行列。

       应该说,中国大型银行在信息化建设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来之不易。首先这需要银行对信息化建设的前瞻性认识和合理的“顶层设计”。工商银行信息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对银行特性与信息技术发展的透彻了解和准确把握。再者,信息化建设需要大规模地持之以恒地资金投入,近年来工行IT年均投入超过5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科技优势是买不来的,要形成“学不走、复制不了”的科技竞争力,必须拥有一支自己的科技队伍。截至目前,工商银行已经建成了一支规模达1.3万人的科技专业人才队伍,是目前各商业银行中规模最大,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最高的科技队伍。工商银行还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软件研发中心,全行软件开发人员达到了5000人。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工商银行每年有近千个应用创新项目投入使用,在客户服务、金融市场、银行卡、电子银行等领域推出了一大批基础服务平台和创新拳头产品,为全行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经营改革、推进国际化进程、强化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实现集中管理、便捷服务的同时,工商银行高度重视信息科技系统的安全建设。工行始终坚持“安全生产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提升安全生产运行和信息科技风险防范能力,持续发挥出全行集中生产运行的优势,真正实现生产运行的一体化。同时,工商银行加大对生产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于2005年建成了国内银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千公里级灾难备份系统;2011年建设了数据中心(上海)新园区,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系统不停机的园区级切换和业务接管;针对所有应用系统实施分等级的灾备保护措施,确保所有应用系统都具有灾备恢复能力;2012年全面完成各以一级分行灾备机房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全行上下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和处理能力,确保分行辖内生产系统的连续性运行。

       信息科技变革铸就核心竞争力

       如今,每一位客户都可以轻松享受到银行先进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大型集团企业可将本企业遍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成百上千个账户中的资金瞬间归集在总部指定的一个账户里;只要上网操作,就可以随时完成贷款申请、提款和还款;一笔汇款瞬间即可划转至远在千里之外的银行账户上;通过一部电话就可以随时随地下单买卖黄金;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水、电、煤气和手机费的缴纳;手持一张信用卡便可轻松畅行全球;发一条短信就可以得到金融问题的专业解答;用一部手机即可完成电子快速支付……

       这些变化所折射出的,正是十多年的信息科技建设给银行核心竞争力带来的巨大提升。以工商银行为例,依托不断提升的信息科技实力,工行彻底摆脱了过去一把算盘一支笔的手工模式,解脱了劳动密集型的束缚,开始踏上技术驱动、技术主导的金融创新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工行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服务优化进程和产品创新能力提升,持续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将信息科技优势迅速转化成服务供给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的全方位提升。同时,依托强大的信息系统平台,工商银行还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向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变革。

       首先,先进的系统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使得贴近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成为可能。工商银行多次荣获英国《银行家》科技奖,《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数据中心,多次被中国《银行家》评选为“中国最佳IT银行”,多次入选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并排名第一;2000年以来,工商银行先后有170项科技成果获得人民银行科技发展奖,其中,数据集中工程荣获首个特等奖,一等奖12个,二等奖66个。同时,工行仅2011年就新获国家各项专利48项,目前拥有的国家专利数累计已达178项,在我国银行业全部专利数量中的占比超过60%,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10年工行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颁发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中国)”,成为国内首家获得该奖项的金融机构。更重要的是,这些自主创新成果迅速转化应用到服务领域,对提升工行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工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对企业的金融服务为例,该行创新推出的银企互联服务将网上银行系统与企业财务软件系统等有机互联,深度整合银企双方的系统资源,带给企业安全、实时和个性化的网上银行服务,改变了过去企业财务人员来回奔波于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状况。通过这项创新产品,工行可以为客户提供账户管理、付款业务、收款业务、资金管理、投资理财、电子票据、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和国际结算等9大类产品、209个功能。而企业将财务系统与工行银企互联平台对接后,还可以通过自身财务系统轻松实现账户管理、资金归集下拨、综合收付款和多项特色服务,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提升了管理水平。截至2011年末,工商银行产品总数已达到3243个,推出了一批紧密契合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新产品,构建了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的全领域产品体系,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上产品最丰富、门类最齐全、服务供给能力最强的金融机构。同时,该行目前正在立项开发的业务与产品创新项目有1354个,始终保持着向社会持续投放高质量创新金融产品的强劲势头。

       在大幅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商业银行降低管理和营运成本的效用也逐渐显现,并对银行经营转型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随着客户规模和服务能力迅速发展,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渠道的兴起也对工商银行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电子银行已经成为工商银行交易和服务的主渠道,在提升银行服务客户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引领着银行服务进入电子金融、绿色金融的发展阶段。同时,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还缓解了银行业务量快速增长与物理网点资源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促进了业务的发展和效益的提升。如今,每天通过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办理的业务量已经超过了全行全部营业网点办理的业务规模,10笔业务中就有7笔是通过电子渠道办理的,在服务客户办理业务方面相当于在电子渠道上再造了一个同等规模的银行。若以每笔电子银行与柜面业务成本的差额计算,仅2011年工行电子银行就节约经营成本约300亿元。

       科技实力的提升还大大拓展了工商银行的服务和管理半径,实现了从本土发展到全球拓展、从分散式经营到境内外互动互联发展的飞跃。为了更好地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工行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与全球产品线建设。为此,工行启动了自主研发的FOVA科技系统建设,目前FOVA系统已在工行全部35个境外国家和地区机构成功投产,推出境外网上银行、单证中心、信贷管理、信用卡、外汇买卖、账户贵金属等一大批适应境外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有竞争力的增值服务,推进了客户服务、操作风险管理、审计处理等系统向境外延伸,为全球客户提供“同一个ICBC”的服务体验。

       信息技术变革促进银行业务流程再造

       信息技术变革在显著改善商业银行服务面貌的同时,也对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业务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在银行的组织结构、业务管理、流程设计、激励机制等诸多领域的深入运用,推动了银行“流程再造”的实现。

       首先,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使银行业务的集中处理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网点的业务处理效率。如今,工商银行在接受客户的业务申请以后,很多业务是在中后台集中处理的。比如说过去工行柜面业务的授权管理职能是分散在各个网点的,不仅效率低,而且授权的质量也不容易把控。对授权实现集中处理后,可以通过远程授权的方式进行管理,客户在柜台等候时间短了,比过去分散授权的效率提高了5倍。截至2011年末,工行已全面完成了37大类、135个品种业务集中处理新流程的设计,其中33个业务大类在全行1.6万家营业网点推广,个人外汇汇款、借记卡批量发卡、银行卡申请等占用柜面资源较多、使用率高的非实时业务全面纳入集中处理,对公非现金业务集中处理占比提高到83%。业务集中处理后,对于不需要实时处理业务,柜员可以只受理不处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柜员,促进了网点从传统的业务受理型向营销服务型的转变。又比如目前工商银行正在大力推广远程集中的小微企业审批模式,由最优秀审批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集中审批分散在各地的营销团队发来的贷款申请。由于有现代网络技术和大型数据库系统的支持,工行可以将现场调查的视频、照片传送到远程的终端,可以把电子的书面报告直接发送给审查审批人员,甚至可以依靠视频同基层信贷员或客户面对面沟通,直接了解客户信息。依托这样一个系统,工行可以不增加中后台人员投入就大大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审批效率,从而大大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贷款成本。

       再者,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统计信息是介于前台业务操作系统和后台管理决策分析系统之间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决策层准确把握、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2002年,工商银行在同业中率先投产了综合统计系统,在强化统计监测能力,全面提升统计自动化水平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依托信息技术,这一系统彻底颠覆了过去银行“自下而上、逐笔核对”从最基层的网点开始层层报送、层层汇总业务信息的方式,转而由计算机从生产主机中直接下载基础数据直接生成上至总行,下至每一个网点的报表。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银行的管理效率,各类报表包括以往需要全行数万员工连续加班几天赶制的年度报表都可以实现“T+1”发布,即每日早晨都可获得前一天的统计结果。另一方面消除了报表生成过程中人工干预的可能性,确保了各类经营信息的准确传递。

       又比如,工商银行持续深化信息技术在内部财务管理、经营决策和绩效考核等领域的应用,大大优化了内部管理流程,节约了管理成本,提升了管理水平。2011年,工商银行先后完成了绩效考核管理MOVA系统和全球信息资讯平台等重大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目前MOVA系统已覆盖了工行各个层级、各个专业部门的27万用户,定制考核方案达9.7万个,实现了机构、部门、产品、客户、员工五个维度的考核评价,推动了以价值为导向的考核目标。而工行全球信息资讯平台自投产以来,已有37家境内外机构转化信息应用成果1766例,使信息集成迅速转变为业务成果。

       信息科技促进风险管理水平提高、成本节约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成本是银行的最大成本,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银行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为此,工商银行全面推进了信息科技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通过一系列风险管理系统的研发,充分发挥了科技对信贷风险、财务风险、操作风险防控的支撑和保障,对资产质量的持续改善和各类风险成本的有效控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工商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为例,现在身在北京总行的信贷专家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实时查看远在海南三亚的分支机构发放的任意一笔贷款,对于贷款受理和审批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审查,并及时进行决策。他们所使用的这套2003年就正式投产的信贷管理系统,并且功能不断扩展,将信贷业务的前期调查、复查复核、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业务分析、档案管理等环节设为标准化程序,实现了信贷业务操作流程的全程电子化控制和全行集中统一管理。对于信贷政策和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则可以通过设定系统参数的方式进行硬控制,将信贷管理由事后管理为主向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全过程管理转变。比如,对于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贷款,这套系统就会直接“拒绝”。目前工商银行的贷款客户中99.9%以上都已设置了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的标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工商银行已经成为一家“绿色信贷”银行。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变对工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连续十二年实现“双下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从2005年完成股份制改造至今年一季度,工行的不良贷款率从4.69%大幅下降至0.89%,而同期国际上可比大银行平均的不良贷款率却从1%左右显著上升至约3.5%,这组数字折射出的正是信息科技水平对银行竞争力的巨大影响力。

       一流的银行还需要一流的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防控。工商银行自2005年起就推行了财务集中改革,依托先进IT系统建立起了总行和一级分行对所辖机构所有“报销”事项的统一管理,实现了财务风险的“硬控制”。总行和一级分行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实时远程监测各分支机构财务账户余额与发生额变化情况、报账业务数量、账务处理情况、薪酬发放情况以及每笔业务处理情况等,从而更加有效地对全行实施财务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依托先进科技平台的财务集中改革后,工商银行在一级分行层面实现了核算方式、对外资金支付、核算流程、核算制度的四个统一,财务核算主体缩减了10倍,核算精细化程度提高了7倍,核算科目数量增加到以前的100倍,总行能够实时监测到每个报账单位每笔账务与每笔财务资金的动态,可以对全行2892个财务资金支付账户余额与流向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大大提升了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财务资源配置能力以及财务风险的防控能力。

       在操作风险的管理上,工商银行依托信息科技平台完成了运营体系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沿袭20多年的业务复审模式,完成了向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战略转型。新监督体系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以监督模型为风险识别引擎,基于客户交易习惯建立的智能化监督模型可自动识别可能存在风险的异常交易,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人海战术”式的复审模式,使新监督体系具备了主动发现风险、识别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了风险识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新监督体系遵循风险分级管理理念,根据风险管理对象的风险程度实施与之相匹配的监督,将监督资源集中在高风险环节,使资源占用大幅降低、监督效率大幅提高。在新监督体系模式下,工商银行日均手工监督工作量仅为改革前的0.6%,每万笔监督工作量发现的风险事件较改革前提高了587倍。

       作为科技密集型行业,银行信息科技发展水平及其与银行业务的融合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和影响现代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以及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成为了全球各大银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随着银行信息科技建设的深入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将会在助推行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加显著地推动银行对经济社会和公众生活服务能力的提升。未来,工商银行的科技创新也必将以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对建设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中国工商银行 2012-05-28)

上一篇: 纸币的流通情况 [返回列表]    [打印本页]
下一篇: 依特诺入围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成交供应商